古人为何把老虎叫“大虫”?
在古代,虫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泛指一切的动物,比如鸟、兽、鱼等,老虎威猛强大,因此加个“大”字来表示。
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武松在景阳冈打虎时,称呼老虎就叫作“大虫”,这是古代约定俗成的叫法。我们现代社会由于经过生物科学的探索,将生物划分得极为详细,哺乳动物、昆虫、冷血动物等等,在我们的印象中,虫就是蠕动的、弱小的存在,这和古代的语义中的“虫”有着天壤之别。
其实老虎在古代也叫老虎,但这并不是它唯一的称呼。东汉的著作《大戴礼记》里将“虫”定义为一切动物的总称,并分出了五种类型的“虫”,即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
这种说法是存在,但在生活中并不常见,毕竟很少有人将自己称呼为虫,但这也说明了古代的划分方式,“虫”不是一种具体的动物,而是一个泛称。
理解了虫的定义之后,再来看“大”字,其实这个更好理解,古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勇猛、有着强大的力量,而“大”与小相对,有“首”的意思,可以表示强大、重大等,对百兽之王的老虎来说,“大虫”也就是众虫之首领,这也符合老虎的定位。
最早有记载“大虫”这个称呼的,是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里,唐朝之后,由于李渊的祖先叫李虎,为了避讳,老虎就不叫老虎了,所以大虫这个很少用的名字就被拿来用了。
唐朝历经两百多年,这样叫的时间一久,也就成了习惯。《水浒传》是明朝写出来的,那个时候还称呼老虎为“大虫”,可见这种说法的影响之深。
为什么把老虎叫大虫?
是因古人用“虫”泛指一切动物;并把虫分为五类:
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大”有长(zhǎng)、为首的意思,如称兄弟中排行第一的为“大哥”;“大”又是敬词,如称“大人”“大夫”“大王”等。而老虎是兽中之王,属毛虫类;故“大虫”也是毛虫之首领,兽中之王的意思。
为什么老虎叫大虫
老虎叫大虫是因为古人用“虫”泛指一切动物老虎为什么叫大虫;并把虫分为五类: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大”有长、为首的意思老虎为什么叫大虫,如称兄弟中排行第一的为大哥;大又是敬词老虎为什么叫大虫,如称大人、大夫、大王等。而老虎是兽中之王老虎为什么叫大虫,属毛虫类;故“大虫”也就是毛虫之首领,兽中之王的意思。所以,古代称老虎为大虫。
老虎:
虎是哺乳纲的大型猫科动物;毛色浅黄或棕黄色,满身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显著;四肢健壮有力;尾粗长,具黑色环纹,尾端黑色。老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无固定巢穴,多在山林间游荡寻食。能游泳。由于林区开发、人口激增,过去偏远地区都已发展为村镇,虎亦常到林区居民点附近觅食。虎多黄昏活动,白天多潜伏休息,没有惊动则很少出来。虎的活动范围较大,在北方日寻食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公里;在南方西双版纳因食物较多则活动距离较短。
《水浒传》中,为什么把老虎叫做“大虫”,这一说法从何而来?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会有一个疑惑,比如看到武松打虎,为何在书中,老虎被叫做大虫呢,虫在人们的印象里是最弱小的动物,就算再大能有多大,而老虎可是著名的百兽之王,那怎么取了这一个名字,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在古代的词语中,虫不等于昆虫的意思,而是所有动物都可以叫做是虫,比如蛇也被叫做长虫,不过在唐朝以前,老虎还是叫老虎,而到了唐朝时期,因为李渊的爷爷叫做李虎,而当时很忌讳虎这个字,于是给老虎就起了个大虫的名字,因为老虎是动物中的老大了,慢慢的,大家都忘记了老虎这个称呼,到了宋朝还是叫大虫。
所以读过水浒传的人,都一直以为大虫不是老虎,想着老虎取这个绰号也太丢脸了吧,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情,当时再厉害的动物,都是可以叫虫的,说不定碰到个狮子也会被叫做长毛大虫呢,还有水浒传中的顾大嫂也被叫做母大虫,放在当今也就是母老虎了,形容非常凶悍的妇人。
不仅仅是老虎,古代还有很多动物和现在叫法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取名字放现在会是另一种动物,比如大熊猫,古代要么叫做食铁兽,要么叫做貘,食铁兽这个名字足够霸气了,不吃竹子,专门吃铁,而貘这个名字,现在可不是大熊猫了,而是另一种完全不相干的哺乳类动物,和猪长得差不多的。
老虎为什么叫大虫
是因古人用“虫”泛指一切动物;并把虫分为五类:
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大”有长(zhǎng)、为首的意思,如称兄弟中排行第一的为“大哥”;“大”又是敬词,如称“大人”“大夫”“大王”等。而老虎是兽中之王,属毛虫类;故“大虫”也是毛虫之首领,兽中之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