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比之年是什么意思
古代小说里大比之年是什么意思的词大比之年是什么意思?
大比之年就是古代举子们进京赶考大比之年是什么意思的那一年,一般三年一轮。
大比年是什么意思??
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大比”,所在的年份称为大比年。
一般科举考试分为高低两级,低一级叫“乡试”,高一级叫“会试”和“殿试”,会试和殿试可以算作一个级别。科考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大比”;乡试在前,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会试在后,每逢辰、戌、丑、未年举行。
《周礼·地官·乡大夫》谓:乡大夫每“三年则大比”,即对属民考核道德、荐举贤能、呈报周王。后因称乡试为大比。明、清三年一次,在省城大比,中者称举人。
扩展资料
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由专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国子监生及府州县学生员学成者、儒士未仕者、官未入流者,都可以应试。乡试因为考期一般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
凡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或称登贤书。而考得第一名者,称解元。乡试中举,称为乙榜,也叫乙科。乡试次年,全国举人都去京师参加“会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比
下面这段话中“子午犯酉,大比之年”是什么意思
我们先从壬午说起:
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19年称“壬午年”。以下各个公元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22,或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9,除以12的余数是7,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岁次内均为“壬午年”。
再结合历史背景:
1873年朝鲜李朝国王高宗亲政,兴宣大院君归政隐居,但仍试图插手干涉政务。1882年7月23日(阴历壬午年五月),朝鲜京城五营士兵由于连续十三个月没有领到饷米,聚众喧哗骚动,朝鲜宣惠厅虽然将刚运至京城的漕米发放下去,但是米中掺入砂糠等物,不堪食用 ...(详见百度百科)
子午犯酉的具体意思,涉及的东西太深了,我也解释不清楚,但我们根据上下文的理解,可以把大意猜出来,大约是指年份吧。古时的年份及月份至一天的时辰,都可用天干地支来表示的。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到底怎么表示,我也不知道,我想我们也不必知道吧,因为这并不影响我们的阅读。
大比之年的意思可就简单多了,那年正是科举考试的时候,就是这意思吧!
大笔之年是什么意思?
古代科举考试,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称“春闱”. 这些年头称为“大比之年
“大比之年”是什么意思?
古代有些近似于如今公务员资格考试的科举, 由于不是每年举行, 就把考试的年份叫作 "大比之年". 考中以后算取得了公务员资格, 剩下的就是争取谋个一官半职了.如果名列前茅, 就有可能直接获得职务.就象你提到的 "中进士,入翰林....."中进士是取得了资格, 入翰林院就是给职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