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怎么死的?
1、多多益善,惹祸;
2、占齐国,请封假齐王;
3、刘邦战鸿沟,固城之围,韩信和彭越不救,反而要求封土为王;
4、汉立之后,保护钟离昧,被发现,钟离昧自杀,韩信带人头向刘邦请罪,那时就想杀他,他一句: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心软没动他,由楚王降为淮阴侯;
5、汉高祖十年,陈豨起兵造反,刘邦亲自平乱。吕后与萧何密谋,伪报陈豨已死,在韩信前来祝贺时趁机擒获,以声称有密告指出他与陈豨共谋,将韩信处以五刑后打死于长乐宫钟室,并诛连三族;所以刘邦事先不知道杀韩信的事情;
6、传说中,刘邦曾允诺,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于汉土,绝不加兵刃于身。”故韩信被杀时,吕后吊之于长乐宫大钟之内,头为大钟所罩,不见天日;脚悬空于地面:所以无法顶天立地。吕后也使用竹刀(削尖的竹子),或说是用桃木剑,而非以兵刃(刀、剑之类,有刀刃的武器)将其杀死,以不违背当年的“承诺”;
7、太史公司马迁对此评价为:“……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表面上骂韩信,实际上是将汉高祖的刻薄寡恩表露无遗;
8、楼上的几位的那句名言应该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解释倒没什么错;门客之说没有历史支持;韩信恭贺也是惯例,与萧何交情无关,当时的情况就是:吕后没证据,就盼他不来,但韩信也明白,按照惯例他要是不去祝贺,就坐实了谋反之说。但他手上无兵权,封地左右也都有人看着……没办法只有拼死一去,因为他认为会见到刘邦……而且萧何也在……
9、传说中,萧何设计诛杀韩信之后,有感于韩信之功,也知道吕后必定诛除后患,故命蒯通匿藏其子于广东。后嗣去掉韩字半边,改姓韦,另一支改姓卓。故发展到后来,港人多卓姓。
10、屡次劝诫韩信早作打算的蒯通,得知韩信之事后,装疯。但刘邦还是抓了他,最后用一句: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以狗吠非其主、独知韩信非知陛下、欲为陛下者众又可尽烹邪?。免死。他本应该叫蒯彻,后避讳刘彻名讳,改。他也不是一般人,现在有种说法是:《战国策》是他写的。。。后世也出过牛人——蒯良、蒯越是其后裔。
韩信是怎么死的 韩信死因
1、韩信因为帮刘邦打下江山后,功高震主,刘邦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天下, 最终吕后和萧何合谋设计,杀死在长乐宫中。
2、韩信死因之一:韩信帮助刘邦打江山,追赶项羽,追到荥阳时,按兵不走了。刘邦不知怎么回事,去问萧何,萧何说:“他这是讨封哩。”刘邦立时就封韩信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封他“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韩信这才去追赶项羽,把项羽打败,为刘邦打下了江山。刘邦坐了江山后,怕韩信势力大,压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杀死韩信,可是自己亲口封了韩信“三齐王”、“五不死”,怎么杀他呢?他想了个杀韩信的办法告诉了吕后。吕后召韩信进宫,对韩信说:“你犯下了谋反罪,君王叫我杀你。”韩信说:“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这事我得当面和君王说说。”吕后说:“哼哼,你见不着君王了,你看看你来在了什么地方?”韩信一看周围阴森森的,往上看顶棚遮得严严的看不见一丝天,往下看地上铺着毯子,看不见一点点地,又见不了君王,心里不由叫苦。没等韩信分辨,吕后又说:“君王封你五不死,我们都按君王的意思办了。我知道你还要说:没有捆你的绳,没有杀你的刀,这些我们都不用。”说完,一挥手,两旁几十名宫女个个手拿棒锤,一拥而上,团团围住,一阵乱打,把韩信活活打死了。
3、韩信死因之二:另有传说中,刘邦曾允诺,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于汉土,绝不加兵刃于身。故韩信被杀时,吕后吊之於长乐宫大钟之内,头为大钟所罩,不见天日;脚悬空于地面:所以无法顶天立地。吕后也使用竹刀(削尖的竹子),或说是用桃木剑,而非以兵刃(刀、剑之类,有刀刃的武器)将其杀死,以不违背当年的承诺,但无记载。
韩信是怎么死的啊?
韩信是吕后和萧何合谋韩信怎么死的,杀死在长乐宫中。
楚汉之争结束后韩信怎么死的,功高震主的韩信马上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马上便夺取了韩信的兵权,在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捕,韩信被抓后,仰天长叹,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但刘邦此时并没有杀韩信,而是将其贬为淮阴候,后韩信称病不朝,公元前196年,吕后与萧何密谋,将其骗入宫中以谋反罪名杀死于长乐宫钟室,诛连三族。
韩信人物生平: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泗水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一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兵家四圣”,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秦末大乱之际,韩信初属项羽郎中,未得重用。后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经萧何保为大将,制定“汉中对策”,申军法,设还定三秦之计。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
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奇兵的同时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夺其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韩信攻打楚国,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
韩信是怎么死的
韩信的死:
萧何向吕后献计把韩信引入后宫,由御林军抓获。萧何又献计用麻袋捆住韩信于长乐宫悬锤之室,把竹竿削尖了,让宫女们乱枪把韩信扎死,死状是残忍至极、惨目忍睹。
具体解释:
韩信帮助刘邦打江山,追赶项羽,追到荥阳时,按兵不走了。刘邦不知怎么回事,去问萧何,萧何说:“他这是讨封哩。”
刘邦立时就封韩信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封他“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韩信这才去追赶项羽,把项羽打败,为刘邦打下了江山。
俗话说“飞鸟尽, 良弓藏。狡兔死而良狗烹”。韩信为刘邦立下功劳无数,但也正是如此,韩信被高祖大帝刘邦所忌惮。
萧何向吕后献计把韩信引入后宫,由御林军抓获。萧何又献计用麻袋捆住韩信于长乐宫悬锤之室,把竹竿削尖了,让宫女们乱枪把韩信扎死,死状是残忍至极、惨目忍睹。
扩展资料:
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