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历史上的古“容州”,是现在的哪里?

一. 今容县:

(一)今容县古称:容县古称“容州”。

(二)今容县隶属:今容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

(三)今容县地理位置:今容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玉林市东北部(北部偏东),容县东部东北部与梧州岑溪市接壤,南部与玉林北流市相连,西部与贵港桂平市、平南县相连。

(四)今容县行政区域:今容县辖区面积面积2257平方公里,下辖15个镇。

(五)今容县人口:截止2017年,今容县人口约87万人。

(六)今容县年生产总值(GDP):2017年,容县年生产总值(GDP)203亿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11个区、县、县级市中,排行第36名。

(七)今容县荣誉:

①“广西最大的侨乡”:容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侨乡!容县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多达70多万人。

②乾隆皇帝赐名"沙田柚":公元1771年,清朝乾隆皇帝南巡,“食之连声赞好”,遂赐名"沙田柚"!随后容县沙田柚成为清朝贡品。

③“中国沙田柚之乡”:容县是广西沙田柚最重要、品质最好的产区!中国农业科学院检测评定:容县沙田柚,其果形状整齐而端庄,色泽艳丽而金黄,果皮细薄而肉质细嫩,风味浓郁而品质特优。

④千古美人杨贵妃故里:容县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杨贵妃的故里,“天生丽质难自弃”、“回头一笑百媚生”,让人不禁也想跑到今容县去看一下,广西容县的姑娘是不是都这么美!

⑤“将军县”、“将军之乡”:民国时期,容县县籍将军多达83位,黄绍竑、夏威、黄旭初等都曾名噪全国。容县县籍将军他们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 秦朝时期:今容县隶属桂林郡

(一)公元前214年,即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于岭南百越之地设置三大郡,正式将岭南百越之地纳入秦朝版图疆域!今容县隶属秦朝桂林郡。

(二)秦朝桂林郡,郡治布山县,即今贵港市,一说布山县在今贵港市城区南岸(港南区),一说布山县在今贵港桂平市与港北区一带。

三.汉朝时期:今容县隶属合浦郡合浦县地

(一)设立“合浦郡”:公元前111年,即汉朝元鼎六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原南越国疆域设置九大郡。其中划出南海郡与象郡交界的地方,设置合浦郡,合浦郡治徐闻。汉朝时“徐闻”,即今广东省湛江雷州市地域。

(二)设立“合浦县”:汉朝同时设立“合浦县”,汉朝时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县、浦北县、北海市市区、灵山县、钦洲市市区、博白县、廉江县、容县县、北流县、以及南宁市的邕宁区、横县的一部分。

(三)今容县隶属合浦郡合浦县地。

三. 三国时期:今容县隶属合浦县、鄣平县

(一)三国时期,今广西广东一带,都隶属吴国,今容县隶属吴国。

(二)今容县一部分隶属交州合浦郡合浦县地。

(三)今容县一部分隶属苍梧郡鄣平县地。

鄣平县的设立:公元71年,即东汉永平十四年,东汉明帝刘庄将今容县境东北部的自良镇的古旺、大里、同江、思旺一带划出,在苍梧郡下设置鄣平县。

四. 晋朝时期:设置“荡昌县”——今容县置县之始

(一)公元281年,晋朝从合浦县析出设置“荡昌县”,“荡昌县”隶属交州合浦郡。今容县地隶属“荡昌县”地,这是今容县置县之始,距今已有1700余年。

(二)“荡昌县”治所,位于今容县城区。

五. 南北朝梁时期:设置“阴石郡”——今容县置郡之始

(一)公元523年,南北朝梁时期普通四年,梁朝改荡昌县为“阴石县”,设置“阴石郡”,隶属石州。这是今容县置郡之始,“郡”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行政区”。

(二)“石州”,州治在今梧州市藤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记载:梁兼置石州。 陈因之。隋平陈,郡废,改州曰藤州 。——石州即滕州的前身,而滕州又是今梧州市藤县的前身。

(三)“阴石郡”,郡治设于“阴石县”,“阴石县”县治位于今容县城区。

六.隋朝时期:今容县数度更改县名。

(一).公元589年,即隋朝开皇九年,隋文帝杨坚废阴石郡,改阴石县为“奉化县”。“奉化县”县治位于今容县城区。

(二)公元595年,即隋朝开皇十五年,隋文帝杨坚将今容县地东北之鄣平县改为“安人县”。

(三)公元598年,即隋朝开皇十八年,隋文帝杨坚复改安人县为“宁人县”。“宁人县”治所,在今容县东北六十里。

(四)公元599年,即隋朝开皇十九年,隋文帝杨坚将奉化县改名“普宁县”,隶属扬州永平郡。(即隶属原来的“石州”,后来的“滕州”。)

①《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记载:隋平陈,郡废,改州曰藤州。——“藤州”即由原石州改名而来。

②隋朝大业初年,复改藤州为永平郡,郡治永平县(今藤县东北、北流江东岸)。

六. 唐朝时期:“容州”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

(一)设置“铜州”——“容州”的前身

公元621年,即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渊以合浦郡之北流县和永平郡之普宁县,设置“铜州”。

“铜州”州治设于北流县。

(二)改“铜州”为“容州”——历史上“容州”正式出现:

①公元627年,即唐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颁令各州县以所在地之名山大川命名。铜州境内因有名山大容山,因此特改“铜州”为“容州”。

②大容山,即今玉林市大容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广西玉林北流市境内。大容山的主峰莲花顶,是桂东南第一峰,史称南方西岳。

③“容州”,州治由北流县迁至普宁县。

④“容州”下辖:普宁县、北流县、陵城县、渭龙县、欣道县、陆川县共六县。

普宁县:即今容县一带。

北流县:即今玉林北流市。

陵城县:即原玉林市北流县陵城镇(今玉林北流市北流镇)。陵城镇,为当地历代县城所在地。20世纪初撤并乡镇时,和 松花镇合并为 北流镇。

渭龙县:即今容县西南部。

欣道县:即原“宁人县”,治所,在今容县东北六十里。

陆川县:即今玉林市陆川县。

(三)设置容州管内经略使,管辖14州60余县。

①公元733年,即唐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李隆基设置容州管内经略使,治所在容州,下辖14州60余县。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

②容州管内经略使下辖:1.容州(今玉林市容县),2.白州(今玉林市博白县),3.禺州(今玉林北流市东南),4.牢州(今玉林市市区),5.绣州(今贵港桂平市南部),6.党州(今玉林市西北),7.窦州(今广东省茂名信宜市西南),8.廉州(今北海市合浦县),9.义州(今梧州市岑溪县),10.汤州(今越南谅山省),11.岩州,12.辩州(今广东省茂名化州市),13.郁林州(今玉林市兴业县)、14.平琴州(今玉林市),总计共14州60余县。

③此时的“容州”,已经成为唐朝南疆的政治、军事重镇,今容县是“容州管内经略使”驻地、是“容州”州治所在地。 这是今容县在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

七. 元朝时期:“容州”辖地大为缩小

元朝时期,“容州”下辖普宁县、北流县、陆川县三县。普宁县,即今容县境。

八. 明朝时期:改“容州”为“容县”——“容县”县名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

(一)公元1377年,即明洪武十年,明太祖朱元璋改“容州”为“容县”,“容县”隶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梧州府。自此容县之名沿用至今。

(二)这也是历史上今容县的最“低谷”,从唐朝辉煌的“省级”容州管内经略使跌到了一县之地的“县级”容县。

九. 清朝时期:“容县”不变

(一)清朝时期的“容县”,历史相关记载较少。

(二)容县的百年名校——容县中学,即创建于清朝,时为1907年。而其前身还可追溯远到1904年,即清朝光绪30年时期开办的容县师范学堂。

十. 民国时期:“容县”成为“将军县”、“将军之乡”

(一)蒋介石为了遏制桂系军阀的发展和壮大,特意在容县籍的军官及军校学生中培育“桂籍”将军,以期和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桂系军阀相抗衡。

(二)民国时期容县籍将军,有记载的就多达83位。其中黄绍竑、夏威、黄旭初等最为出名。容县县籍将军他们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因此,今容县被成为“将军县”、“将军之乡”。

十一. 新中国时期:“容县专区”

(一)1949年11月28日,容县解放,容县隶属广西省梧州专区。

(二)1951年7月玉林专区与梧州专区合并,成立“容县专区”,专员公署驻今容县。容县隶属容县专区。

(三)“容县专区”下辖容县、郁林、苍梧、桂平、藤县、岑溪、平南、博白、兴业、陆川、北流等县。专员公署驻今容县。这个时候的容县又恢复了历史荣光,成为地级市行政区“容县专区”驻地。

(四)自1971年至今,容县隶属玉林市。

十二. 昨天的“容州”,今天的“容县”,明天的“容州市”

(一)昨天的“容州”:今“容县”在历史上有过几次辉煌的时刻

南北朝梁时期,今容县被设置为“阴石郡”;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改“铜州”为“容州”;

唐朝时期,唐玄宗李隆基设置容州管内经略使,管辖14州60余县;

新中国:1951年,玉林专区与梧州专区合并,成立“容县专区”,专员公署驻今容县。

(二)今天的“容县”:

上个世纪末,容县排名广西经济十强县之一;

2017年,容县年生产总值(GDP)203亿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11个区、县、县级市中,排行第36名。

(三)明天的“容州市”

现在玉林市的博白县、陆川县,都在申请撤县设市。同为兄弟县的容县,未来是申请撤县设市,还是申请撤县设区呢?让人充满期待。

清朝时期汤州是什么地方

至于清代,没有汤州,应该是扬州之误。

汤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

唐置,治今越南谅山省谅山东南。属安南大都护府,治汤泉县。后废。

渤海国置,治灵峰县(今吉林敦化市西北额穆)。属显德府。辽徙治今辽宁省辽阳市西北。属中京道。金废。

古代汤洲现为何地清朝时期的汤洲,现在在指那里?

汤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

唐置,治今越南谅山省谅山东南。属安南大都护府,治汤泉县。后废。

渤海国置,治灵峰县(今吉林敦化市西北额穆)。属显德府。辽徙治今辽宁省辽阳市西北。属中京道。金废。

沈阳检测二历史

沈阳所经历清朝时期汤州是什么地方的历史是怎样的

沈阳是中国最后一代封建王朝清朝的发祥地,沈阳故宫规模虽然远小于 北京故宫,却因其独特的满族建筑风格而另有一番风味。

当年努尔哈赤与皇 太极从此问鼎中原大地,扶栏上身披甲胄,远望北京故宫的兽雕,无不显现 当年主人的雄心霸气。而关外三陵则是清王朝发祥的根基龙脉。

随着清王朝入主中原,沈阳及周边地区被满族政权奉为根基之地,限制 流民迁徙,清朝初年的几位皇帝还时常回乡祭祖。沈阳地区由此变得更加地 富民丰,而随着清王朝晚期的衰败没落,中原地区饥民开始闯关东,为沈阳 的发展带来清朝时期汤州是什么地方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劳动人口,沈阳由此加快清朝时期汤州是什么地方了发展步伐。

近代沈阳也因为其富庶成为军阀与列强争夺的焦点,张氏帅府与九•一 八纪念馆就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沈阳成为新中国工业 基地,沈阳飞机制造厂、机车制造厂、汽车制造厂、矿山机器厂、重型机械 厂、冶金机械制造厂,这些现代化工厂为新中国建设做出清朝时期汤州是什么地方了巨大贡献。 沈阳的印象还有很多,从热情的沈阳人、豪放的东北乡音、街头无处不 在的串串店、烧烤、韩式烧烤、朝鲜族冷面等,当然还少不清朝时期汤州是什么地方了正宗的酸菜氽 白肉和那大碗的猪肉炖粉条。

沈阳,是一座从历史到现代,从大工业基地到 美食戏曲,从人文建筑到自然奇观无所不有、无处不在的城市。 。

沈阳有哪些历史古迹

沈阳的历史古迹有: 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 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 殿和皇帝东巡行宫。

沈阳故宫经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缮,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 物院。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福陵:福陵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位 于沈阳市东北的丘陵地区,故又称“东陵”,从1929年开始开辟为公园,称 为东陵公园。陵园坐北面南,四周有红墙相围。

昭陵:位于沈阳市区北部, 俗称北陵,为清朝第二代皇帝清 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的陵墓。 昭陵与福陵和永陵齐 名,合称“关外三陵”,昭陵建 筑完整无双独具特色。

仿自明陵 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昭陵 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 上。

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 似一座小城。全陵占地18万平 方米。

以历史文化遗存为主的沈阳市还有清初四塔、新乐文化遗址、新乐遗址、 太清官、无垢净光舍利塔、永安石桥、东北军阀张作霖帅府、慈恩寺、南关 天主教堂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 而今,具有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城市功能完备等优势 的沈阳。

正在快速的发展着,1998年据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国219个城市评 估,沈阳综合实力排名第五位,1999年又与京津沪等城市一起被 世界银 行列 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53个城市之中。 足见沈阳的实力与魅力。

沈阳有多少年历史

7200年前 人类在此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出新乐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 燕国的重镇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沈阳隶属辽东郡

西汉时期 沈阳已具有城市轮廓,称为“侯城”

唐代 改称“沈洲”

公元921年 辽太祖移民到此,修筑土城,生产随之发展

金代时期 金太祖攻占沈洲,沿用“沈洲”之名

1296年 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为“沈阳路”,归辽阳管辖。由于沈阳地处沈水(浑河)之北,以中国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故改沈洲为沈阳。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距今已有702年的历史。

1386年 明朝改称“沈阳路”为“沈阳中卫”

1625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

1643年 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

1644年 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为陪都

1657年 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

1911年 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

1923年 正式设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阳首次出现市的建制

1929年 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沈阳市”

1931年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侵占沈阳后,又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

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

1948年11月2日 沈阳正式解放

1953年 沈阳市改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 沈阳市改为辽宁省辖市

1964年 *** 辽宁省委决定设立沈阳专区

1993年 原铁岭市的法库、康平县划归沈阳管辖,新民县撤县建市

至今 沈阳市辖和平、沈河、大东、皇姑、铁西、于洪、苏家屯、东陵、新城子9个市区以及新民、辽中、法康、康平4个县(市)。

请您讲述您知道的沈阳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沈阳一名源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设置的沈阳路。

因地处沈水(今浑河)之北,"水北为阳",故而得名。 沈阳市历史悠久。

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属于肃慎、东胡族活动区。燕昭王十二年 (公元前三百年)时,这里是燕国辽东郡属境。

秦、西汉时属辽东郡。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后,北部属玄菟郡,南部属辽东郡。

三国时均为幽州辖地。西晋时在今辽宁境设平州,辽河东、西分别为玄菟郡、昌黎郡辖境。

东晋十六国时的前燕、前秦、后燕时,仍属玄菟郡。自北燕起,经南北朝到隋,辽河东被高句丽割据。

隋代在辽河西设置燕郡、辽东郡。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起,属安东都护府辖区。

辽代属东京辽阳府,境内有沈州 (今沈阳)、兴州 (懿路)、集州 (奉集堡)、广州(彰驿)、辽州 (辽滨塔)和汤州 (辽中县)。金代大部分是东京路沈州属境。

元代属沈阳路和广宁府路辖。明代大部分属沈阳卫辖。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由辽阳迁都沈阳。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升沈阳为盛京。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在今沈阳设奉天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沈阳设奉天省。

民固初年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二年 (1923年)八月属奉天市政公所。

民国十八年(1929年)奉天市改称沈阳市,隶属辽宁省。191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后,又改称奉天市。

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沈阳市名称。同年10月成立沈阳市民主联合 *** 。

1946年沈阳被 *** 占据。1948年11月沈阳全境解放,沈阳市成立特别市 *** 。

1949年改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改由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

1954年改为辽宁省省辖市至今。 老北市场“三教九流杂巴地”的民间传统文化,沉积着悲凉沧桑的民国文化气息,高楼林立、街路宽阔、店铺林立、霓虹闪烁的新市区,彰显着现代的文明,风靡全国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北大鼓和奉天落子就是从这里唱响的,这些都为皇寺广场增添了别样的文化品位。

置身皇寺广场,呈现在眼前的是浓厚的民族、民间、民俗、宗教色彩,你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织。著名的皇家寺院实胜寺和全国唯一的锡伯族家庙,以及庄严威仪的清朝十二帝的塑像都建在这里。

红墙青瓦,雕梁画栋,晨钟暮鼓与神秘的“白骆驼驮金佛”传说和悲壮的锡伯族西征戍边故事交相辉映,构成了浓郁的清文化氛围。 实胜寺是沈阳最早的喇嘛寺院,因是清太宗皇太极赐建的寺刹,因而又名皇寺。

又据说,喇嘛教当时有红、花、白、黄教之分,而皇寺喇嘛为黄教,戴黄帽,加之当初寺院建筑均为黄色,因而又有“黄寺”之称。 实胜寺始建于公元1636年(清崇德元年),竣工于1638年(清崇德三年),占地7000余平方米。

实胜寺建筑恢弘、气势雄伟,分前后两院,布局完整。院内青松翠柳,殿宇辉煌,黄绿掩映,浑然一体。

清朝时期汤州是什么地方-清朝汤勺值多少钱

以山门、天王殿、大殿为中轴线,大殿为全寺的主要建筑。前院两侧有钟、鼓二楼,“黄寺鸣钟”即为著名的沈阳八景之一。

后院两侧为东西配殿和碑亭。大殿西南,建有玛哈噶喇佛楼,专供玛哈噶喇金佛。

佛像旁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遗物。 金佛的传说 玛哈噶喇金佛高约40厘米,重千两,立像,双手捧降魔宝杵。

说起这尊金佛,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则故事。 清太宗皇太极于天聪九年(1635年)征服蒙古林丹汗,曾掠得大批宝物,其中有一只千两重的护法金佛,即玛哈噶喇佛。

这尊佛又名“大黑天”,是蒙古各部最信奉的护法神。据说是元世祖时用千金所造,曾在五台山祭祀,后被林丹汗所得。

林丹汗逃亡大草滩,喇嘛默尔根用白骆驼载着这尊大金佛来盛京向皇太极进献,结果白骆驼走到离沈阳城五里的地方便卧地不起,不久便死去。 皇太极为表彰其驮运之功,遂在此地建起一楼,专供玛哈噶喇金佛。

第二年,皇太极称帝后,又在佛楼旁建造佛寺,三年乃成,取名实胜寺。寺成之日,皇太极亲率王公大臣前来顶礼膜拜。

实胜寺的主要建筑都是黄绿琉璃屋顶,与皇宫殿顶相当。管寺“达喇嘛”享受朝廷二品俸禄,掌有银质大印,足见此寺非同一般。

皇帝每年正月上旬都要率领王公大臣及前来朝贺的蒙古各部王公到此拜佛,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历代皇帝东巡及皇亲国戚来盛京时,也多到此朝拜。

乾隆皇帝执政期间,曾四次东巡,每次必临皇寺,并亲题“海月常辉”四个大字,笔力苍劲,颇具风采。而凡新到盛京上任的官员,第一件事也是前来参拜金佛。

1946年寺庙失火,金佛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因为有了皇寺,使得荒无人烟的这一地区逐渐有了人家,并逐渐演变为集市,这才有了号称沈阳第一商埠的北市场。

为了宏扬沈阳的清代历史文化,2000年,沈阳市和平区 *** 投资了近7000万元恢复修建了锡伯族家庙,修缮了实胜寺,还重塑玛哈噶喇佛和白骆驼雕像。此次重塑的佛像与白骆驼总重65吨,由房山汉白玉雕刻而成,共用石料100吨,由河北曲阳的工匠雕刻而成。

沈阳市多少年历史

2600余年。

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7200年前,有中华民族的分支先民(太阳鸟图腾文化)在此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出新乐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重镇方城(侯城前身),隶燕辽东郡襄平县,为沈阳建城史之初,距今2600余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沈阳隶属辽东郡(辽阳)。

西汉时期,始称“侯城”,隶属汉辽东郡(辽阳)。是为沈阳正式建城之始。

唐代改称“沈州”。

公元921年,辽太祖移民到此,修筑土城,生产随之发展。

金代时期,金太祖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

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为“沈阳路”,归辽阳行省管辖。由于沈阳地处沈水(浑河)之北,以汉族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故改沈洲为沈阳。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1386年,明朝改称“沈阳路”为“沈阳中卫”,修建沈阳城墙(砖城)。沈阳的军事地位益加重要,是明朝经营关东的重要基地。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

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东北光复,“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

1948年11月2日,沈阳正式解放。

2013年,沈阳市升格为新一线城市。

中国古代“州”的划分

中国古代“州”的划分

中国古代“州”的划分西汉、东汉、三国时期设立了13个州,三个时期变化都不大。

?司州治所:河南洛阳东北范围: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山西西南部

?冀州治所:河北柏乡县北范围:河北中南部、

?幽州治所:北京市范围:河北北部,辽宁大部等地区

?并州治所:山西太原西南范围:山西中部、北部、陕西、宁夏、蒙古的一部

?凉州治所:甘肃清水北范围:甘肃及宁夏大部

?益州治所:四川广汉范围:四川、云南大部,广东、陕西一部分

?交州治所:越南河内东范围:广东、广西南部等地区

?荆州治所:湖南常德市东北范围: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

?扬州治所:安徽和县、寿县、合肥西北范围: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

?豫州治所:安徽亳县范围:河南东部、安徽西部

?徐州治所:山东郯城范围: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

?青州治所:山东郯城范围: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

?兖州治所:山东金乡西北范围: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

西汉13州地图::img240.photo.163./duanyuquan123/29819369/777473023.jpg东汉13州地图::img240.photo.163./duanyuquan123/29819369/777476239.jpg

三国13州地图::image.baidu./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8%FD%B9%FA%B5%D8%CD%BCin=26601cl=2cm=1sc=0lm=-1pn=9rn=1di=1024739820ln=109

西晋初年,全国分为十九州,公元291年增设十二州,307年又增设湘州。

州古名今地郡国县备注

司洛阳河南洛阳市12100

兖廪丘山东郓城西北856

豫陈县河南淮阳1085

冀信都河北冀县1383

幽涿县河北涿县734

平襄平辽宁辽阳市526分幽州置

并晋阳山西太原西南645

雍长安陕西西安市西北739

凉姑臧甘肃武威846领西域长史府

秦冀县甘肃甘谷县东624分雍州置

梁南郑陕西汉中844分益州置

益成都四川成都市844

宁滇池云南昆明东南445分益州置

青临淄山东淄博市东637

徐彭城江苏徐州761

荆江陵湖北江陵22169

扬建邺江苏南京18173

交龙编越南河内753

广番禺广东广州市1068

唐朝的州又叫府,为二级行政区划,总共设有360个。360个州分别是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东都(洛阳)、河南府、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陈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珜州、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柘州、广州、韶州、循州、贺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泷州、恩州、春州、高州、藤州、义州、窦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蒙州、龚州、浔州、郁林州、平琴州、宾州、澄州、绣州、象州、柳州、融州、邕州、贵州、党州、横卅、田州、严州、山州、峦州、罗州、潘州、容州、辩州、白州、牢州、钦州、禺州、滚州、汤州、岩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粤州、芝州、爱州、福禄州、长州、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陆州、廉州、雷州、笼州、环州、德化州、郎茫州、崖州、儋州、琼州、振州、万安州、赤土国、丹丹国。

辽的州(府)分等,从高依次为: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刺史州。辽设立了50个州,分别是祖、怀、庆、泰、长春、乌、永、仪坤、龙化、隆圣、饶、徽、成、懿、渭、壕、原、福、横、凤、遂、丰、顺、开、定、保、辰、卢、铁、兴、汤、崇、海、成、宜、锦、川、建、来、顺、檀、涿、易、蓟、丰、云内、宁边、奉圣、蔚、应、朔、东胜、金肃。

金设立的州有肇、隆、信、韩、澄、沈、贵德、盖、复、来远、利、义、锦、瑞、懿、建、全、庆、兴、泰、丰、弘、净、桓、抚、昌、宣德、朔、武、应、蔚、云内、宁边、东胜、通、蓟、易、涿、顺、平、滦、雄、霸、保、安、遂、安肃、单、寿、陕、邓、唐、裕、嵩、汝、许钧、亳、陈、蔡、息、郑、颍、宿、蠡、莫、献、冀、清、沧、景、深、威、沃、邢、沼、磁、祁、浚、卫、滑、滨、沂、密、海、莒、棣、淄、莱、登、宁海、潍、济、徐、邳、滕、博,兖、泰安、曹、恩、开、晋、忻、平定、汾、石、葭、代、阝奥、宁化、岚、岢岚、保德、管、隰、吉、绛、解、泽、潞、辽、沁、怀、孟、商、虢、干、同、耀、华、德顺、镇戎、秦、陇、丹、保安、绥德、鹿阝、坊、环、宁、邯、原、泾、积石、洮、兰、巩、会、河、韩。

中国古代爵位划分爵位高低分别为:王、公、候、伯、子、男等。各朝代略有不同。

爵禄在古代往往连称,受爵后必得禄。西周时,公、侯是封国内的君主,封国内的财政收入全归其所有,但公、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义务。以后封爵都有一定食邑,但不是自己征收,而是由王朝拨给。后来食邑变成了一种虚名,只有在爵位前加所谓“食实封”若干户,才能享有相应的封户租税,或从国家领得一定封赐。

中国古代军衔怎么划分?一楼的纯属扯淡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中国古代军队是有编制

但每个时代的军衔名号都有所不同

严格讲划时代意义的军衔制是中国1955年授衔时才实行的。

比如汉魏最高军事统帅是大将军(夏侯敦)下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张飞)卫将军

然后是征镇安平(东南西北)16个将军称号

然后是前后左右四将军称号(汉左将军刘备)

然后是龙骧征虏镇军安远等一系列将军名号。

中国古代年龄段划分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中国古代划分的战争你的意思是划分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的战争吗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

中国古代的阶级划分汉朝前划分:大夫——士——庶民

以后:士民,农民,工民,商民

没有官位的“老百姓”,在古代通称为“庶民”。“士”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有的是拿俸禄的“食邑”的官,也有的是自食其力的“食田”的民,所谓“学而优则士”。所以古时有“士大夫”和“士民”的称谓,但后来“士”通指“读书人”。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社会,“民”的划分是“士民、农民、工民、商民”四民。《汉书·食货志》曰:“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

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史的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都是古代划分依据:社会性质为奴隶和封建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近代划分依据: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可以继续划分:从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社会划分依据:由非无产阶级领导革命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可以继续划分1919-1927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7-1936国共对峙十年,也称土地革命,或叫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37-1945为抗日战争时期,1945-1949为解放战争时期。

1949年10后是现代划分依据:中国开始步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也可以继续划分,从1949-1956划分点:三大改造1949-1956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以后为社会主义社会

上上楼的明显不对

中国古代行政等级划分中国古代行政体制分为: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两种,而自隋创立三省六部制之后历朝历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改良和变化。

三公九卿制

秦国的政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历史上称为秦朝。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它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历朝沿袭,其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政权构成

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三公九卿制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封建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封建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三省六部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最先汉武帝时期,让其身边机要秘书出任尚书令等职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相继掌握实权,直至隋朝文帝时期,开始整合旧制,唐太宗时期形成教科书意义上的三省六部)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

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隋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其中,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唐朝官制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贞观八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师头衔的除外)。

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宋朝官制

宋朝的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宋朝官制,以元丰(宋神宗年号)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三司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唐末税法混乱,田赋、丁税的收入无法维持王朝的庞大费用,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盐铁和度支。五代后唐明宗始设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宋初沿之。三司的职权是总管全国各地之贡赋和国家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其权位之重,与执政无殊,号称“计相”。宋代监察机关,沿袭唐制,中央设御史台,下设三院。

明朝官制

明朝官制分为中枢、地方、军事官制三部分。为了加强皇权,明朝废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亦罢宰相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首创的内阁则成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地方官制,明朝共设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军事官制,明朝设锦衣卫。武官第一次掌有监察百官万民之权。明朝官制在汉、唐旧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官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朝,甚至是今天。

明朝中枢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皇帝的辅佐官,职位崇高,但无定员,无专责,实际上是虚衔。中期以后,成为大臣加官或赠官(生而授为加,死而授为赠)。明代初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380年即洪武十三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1380年(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1402年(建文四年)至1644年(崇祯十七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清朝官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

官服

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九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

清朝中央官职分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类。例如内阁、军机处、六部等。清朝地方官职分文官、武官等几类,例如总督、巡抚等。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清初官制,大体承明之旧,只是对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厘革。直到雍正、乾隆时候,才逐步调整,从而稳定下来。

清朝内阁沿袭于明朝。入关前,皇太极曾创设文馆,是为内阁的雏形。后来又把文馆扩展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负责起草文书、撰拟诏令、编纂史书、颁布制度。入关后,仍设内三院,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始称内阁。三年后复改内三院。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恢复内阁。设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俱满、汉分授。大学士仍冠以殿阁之名。清初有四殿(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二阁(文渊阁、东阁),乾隆时去掉中和殿,增设体仁阁,为三殿三阁。清朝内阁虽居百官之首,但权力又逊于明朝。因为清初政务中心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商讨并决定军国大政的一种形式,称为“国议”。其源可以上溯到努尔哈赤时代诸贝勒共议国事的制度。皇太极时参与议政人员的范围有所扩大,故称议政王大臣会议。清朝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仍握有很大权力,内阁只不过负责一般例行的票拟。清圣祖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选翰林官入内当值。入值者得参与机密,拟写谕旨,于是内阁之权又分于南书房。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世宗设军需房,不久改名军机处。军机处本是秉承皇帝意旨指示军事机宜的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请问中国古代地域划分河北,河南,淮南,江南,岭南,山南,剑南,河东,关中,陇西。

康熙王朝潘安破汤州案历史上

清朝年间,汤州国库黄金被盗。消息传来,龙颜震怒,责令王爷选派钦差辑拿乱贼。哪知几任钦差大臣均无功而返,落得个身首异处。一时间,文武百官人人自危。一日,王爷之女冷香格格在街头与一恶少发生冲突,待恩院候补官潘安出言相救,虽遭毒打仍大义凛然,冷香芳心暗生情愫。

一个偶然的机会,不懂为官之道的潘安被皇上选为钦差,专门负责国库被盗一案,并御赐了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的特权。潘安兴高采烈地向未过门的媳妇马大脚汇报,马大脚是个乡野村姑,拳脚十分了得,只是脾气急躁、口没遮拦,令潘安徒添烦恼。

皇上对王爷犯上作乱深表痛心,王爷则坦陈自己之所以盗窃金库,收买军火,企图造反,源于当今皇上、自己的亲弟弟为夺得王位,不惜在先皇面前用离间计挑拨自己与先皇的关系,并以此得以继承皇位。皇上虽知其无心悔改,但念及手足之情,决定将案子交宗人府,以便从轻发落。潘安为保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在殿外长跪不起,恳请皇上以尚方宝剑斩了王爷,以免后患,皇上不胜唏嘘。当尘埃落定,冷香已心灰意冷,决意今生与古佛青灯长相伴,潘安也执意回乡教书,远离仕途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