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安葬于西安兴教寺,徒弟三人为何只有两人陪伴左右?

玄奘法师的墓塔在兴教寺的后面,慈恩塔院中间最高的一座就是,高达21米,但是层数并不多,总共只分为了5层,非常的庄严肃穆。远远看去,整体呈正方形,是典型的唐朝方形建筑。玄奘法师的墓塔是用砖块建造而成,可整体又模仿的是木制结构塔,是现在存有 历史 最长的仿木楼阁式结构砖塔,也是最有有代表性仿木楼阁式结构砖塔。

玄奘法师的墓塔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台基、塔身和塔刹。墓塔的塔额上面写着“兴教”两个大字,和寺庙为同一个名字,是唐肃宗亲笔所题,顾名思义,就是兴盛唐朝佛教的意思。而正面的塔额上,则刻着“古塔重兴”四个大字,东边和西边刻着的是佛教常见的问候用语“阿弥陀佛。

事实上,玄奘法师安葬之地一开始并不葬在长安县樊川东边的郊外。664年,也就是唐高宗麟德元年的时候,玄奘大师在陕西省君县玉华寺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因为玄奘大师死前曾经针对自己死后的安葬之地留下了“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这样的遗言,所以唐高宗根据这句遗言将玄奘法师火化后的骨灰和舍利安葬在西安东边郊外的白鹿原,但是后来唐高宗每次看到白鹿原,就会想起玄奘法师伤心的落泪。

所以669年的时候,还是唐高宗皇后的武则天做主将玄奘法师的墓移葬到了长安城南边的少陵原,也就是现在的长安县樊川东边的郊外,并在此处的基础上修建了玄奘法师的墓塔和兴教寺,以此来纪念玄奘法师为唐朝佛教做的贡献,兴教寺还因此在之后成为了大唐护国神寺。

此外,慈恩塔院中,玄奘法师墓塔的东西两侧还有两座楼阁式实心砖塔,不过都不高,只有三层。东侧的小塔是玄奘法师最看重的弟子窥基的墓塔,始建时间是682年,后来因为岁月的侵蚀有些毁坏,829年的时候又重建了。墓塔里面安葬着窥基的舍利,匾额上刻着“基师塔”三个大字。

而西侧的小塔则是玄奘法师另外一位比较看重的弟子圆测的墓塔,建造时间比较晚,是在北宋时期建造的,不过建造风格却是仿造唐朝墓塔的。墓塔里面安葬的是圆测的舍利,匾额上刻着的则是“测师塔”三个大字。两座小墓塔的底层都镶嵌了石刻的塔铭,上面记载着他们的生平事迹,如今都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历史上的唐僧墓地在哪儿

历史上的唐僧,遗骨在西安市城区的少陵原。

少陵原是西安市城区东南方向的一块黄土沉积台地,位于浐河、潏河之间,位置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杜陵乡、杜曲镇、大兆乡之间。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圆寂于玉华宫(今陕西铜川境内)。

唐高宗遵照玄奘“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的遗言,将火化后的遗骨葬于西安东郊浐水东岸的白鹿原上。

唐高宗李治非常敬重玄奘,据说每每在含元殿远眺白鹿原上的灵塔而落泪,为圣体安康着想,高宗的皇后武则天诏令将玄奘遗骨于总章二年(669年)迁葬到长安以南的少陵原。

次年修建寺院,以资纪念。

新建的佛寺被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

后唐肃宗为玄奘的舍利塔题写了塔额“兴教”二字,寓意大兴佛教,寓意大兴佛教,从此佛寺名为兴教寺。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 *** 两次拨款整修。

现兴教寺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禅堂、藏经楼等。

当时被送往北平的那一份灵骨,后来经历了较多的分送、迁徙过程。

首先,被日本人分出一部分迎往日本,辗转供奉于东京增上寺、慈恩寺和奈良药师寺等多处寺院。

其间,1955年11月,应台湾佛教界之请,日方又分送一小块灵骨赴台,供奉在日月潭畔的玄奘寺慈恩塔内。

留在北平的一部分灵骨,又分送国内四处道场供奉:北京广济寺、广州六榕寺、天津大悲院和成都文殊院。

目前,玄奘顶骨舍利保存在南京玄奘寺、灵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大学、日本东京琦玉县慈恩寺、日本奈良药师寺中的三藏院、印度那烂陀寺9个地方,供后人瞻仰。

唐僧葬在哪里-唐僧埋葬的地方是哪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兴教寺塔

历史上的唐僧是怎样死的,他又被埋葬到什么地方了?

明清小说都是带有一些讽刺性意味的小说,甚至有些是带有神话色彩以及添油加醋。但其实这些小说的创作题材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取自于一些真正发生过的事件。比如说最受童年时代欢迎的《西游记》,虽然是带了神话色彩的斩妖除魔,但是吴承恩在创作之时,也是以真正的历史事件为主,只不过在其中添加了神话的元素以及自己头脑的创作。

在历史之上,唐僧取经的事件主要是发生在李世民的时代。在吴承恩的记载中,唐僧取经总共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甚至身边有一群神仙相助。但其实在真正的历《史记》载中,唐僧前往天竺也就是,印度取经乃是自己一个人上路。不过无论是小说还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两者最后都取得了成功,唐僧回到了大唐,并开始向众生传度佛法。

但是唐僧在历史之中并没有如同小说之中记载长命百岁,唐僧一生致力于拯救天下苍生,为天下苍生超度,但是却在公元664年去世,陵墓也就是在如今的西安。后期为了感念唐僧的恩德,将其尸骨送往大唐护国寺。唐僧在民间德高望重,理应享受香火。但是在后期唐朝末年,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各地起义,导致唐僧的尸骨遗失。

而如今关于唐僧的真正谜团总共有两个,一来是唐僧真正的死因到底是什么?二来就是下落不明的尸骨究竟在何处?历史上的唐僧,实并非小说之中记载被李世民当作御弟对待。

其实在小说之中唐僧在凌云渡的时候已经去世了,在前去西天需要洗尽一身的尘土,所以此时唐僧登上西天大殿之时已经变成了金蝉子,也就是说拥有肉体凡胎的唐僧在那个时候已经去世。

但是历史上的唐僧,实并非小说之中记载被李世民当作御弟对待。帝王多疑,李世民也不例外。虽然在东汉时期佛教已经出现在中原地区,唐朝也就是李世民在位时期时,先崇佛,后从道。虽然佛教有普度众生的功能,但是李世民并未在国内推崇,所以当唐僧请愿前往印度取经时,李世民是不同意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唐僧确实是前往西天取经,但是在当时李世民不同意的情况下,唐僧的此举相当于偷渡。

同时由于唐僧历经国家多个,很容易被其他国家策反,所以非常容易在李世民朝堂之上,窃取国家,所以李世民是不信任唐僧的。因此在唐僧回到中原之时,虽然一直在普度众生,但是由于李世民的不信任,他一直处于朝廷的监视以及权力的漩涡之中。

由于取经路途中的艰苦,多年的风餐露宿已经彻底摧毁了唐僧的身体。而此时唐僧的弟子早已感知,梦到浮屠倒塌,找师傅解梦。根据唐僧来说,其实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命不久矣。所以在这天之后唐僧的情况急转直下。不过几天便圆寂。

唐僧虽然最后不得李世民信任,但是他一生中宣扬佛法,所以在民间还是有人很高的名声。只可惜后期朝廷动荡唐僧尸骨下落不明。

据可靠消息后期是日本政府得到了唐僧的尸骨。因为宝物珍贵,所以日本下令不让透露一点风声,但还是被汪伪政府得到的消息。经过两方的协商,最后将头骨分成了三份。也就是说这三份头拱地去处其实是在日本,汪伪政府名下,另一份则被葬在了南京玄武湖。

只不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头骨过于贵重,将存放于中国的两份头分成了四份,分别放于北京,广州,天津以及成都。因为当时唐僧是从印度取得佛经,所以中国为了表示对印度的友好关系,将其中一份头骨给了印度。

由此可见,唐僧的尸骨其实主要去了三个地方。一来便是当时的日本,二来便是印度,剩下的便是中国。唐僧当时乃是德高望重的僧侣,他本人一生秉持善心宣扬佛法,对于当时的民众来说,是不可多得的高僧,所以后人对唐僧尸骨的看重也是情有可原。

唐僧一生的目标本就是普度众生,因为一生处于佛法之中,自然身躯也是沾染了佛法,可以算作成精。因此人们认为,放置唐僧尸骨的寺庙乃是最为灵验的地方。相信若是唐僧还在人世,今日的结果也是他所想要的。

唐僧一生致力于佛法,以救济天下苍生为自己的主要任务。直至去世之前也在翻译佛法祈求可以保平安。

玄奘法师圆寂后葬哪里了

 倚少陵原而建唐僧葬在哪里的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唐僧葬在哪里,这里是我国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的长眠之地。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圆寂后唐僧葬在哪里,葬于白鹿原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风栖塬唐僧葬在哪里,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

兴教寺坐北朝南,门内钟鼓两楼夹道对峙,气象庄严,远眺终南山,峰峦叠嶂,景色秀丽,是佛教人士游览和瞻仰玄奘遗迹的胜地。寺内藏有明代铜佛像、缅甸玉佛像各一尊,还有历代经卷数千册。周总理曾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此瞻仰玄奘墓塔。

兴教寺塔又称玄奘灵塔。位于长安区兴教寺慈恩塔院内,玄奘(602年-644年),唐代

历史上唐僧的遗体埋在了哪里?

唐僧的遗体埋在了护国兴教寺,护国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这里以前有西汉大将樊哙的食邑因而得名樊川,唐三藏圆寂之后,开始是安葬在白鹿原的,因为白鹿原上的墓地在大明宫即可望见,引起了唐高宗的思念伤感,所以搬迁到此地。

所以护国兴教寺,应该是唐三藏的二次葬骨之地,护国兴教寺宝殿,香火旺盛,大雄宝殿上有很多的匾额,其中有一块匾额,就是康有为祭拜时留下的墨宝,还有几块,大部分是民国的牌匾,从大熊宝殿继续向里就可以看到寺庙里的藏经阁,在古代一般会将经书放在阁楼的2层上,目的是为了防潮,防蛀虫。

寺庙中有一座唐三藏的5层灵塔,上面写着唐三藏塔,这是唐代的王珂所写,灵塔顾名思义就是墓塔,所以这座塔里面就是唐三藏的埋骨之地,在5层塔旁边有两个小一点的三层塔,就是三丈法师的两名高徒,原机法师和原色法师的舍利塔,这个原机法师还是大唐名将慰迟恭的侄子,因为是墓塔,除了第1层可以进入其上几层都不可进入,这也是对逝者的尊重。

塔的后面就是三藏院,里面部分的唐三藏的法像,因为唐三藏圆寂之后被追封为大便觉,所以三藏院也叫大便觉堂,这里还有一件有趣的事:1985年村民在此地挖出一个石槽,拿回家当做水槽使用,这个石槽被村民当做水槽,用了10多年,后来才发现这个石槽上竟然刻着稀世珍宝捣练图,图中刻画都是唐代的捣练场景,在唐代人们把丝绸放在捣衣石上,手里拿中间细两头粗的木棒,不停的敲击在捣衣石上,目的就是为了把丝绸变得更柔软更光滑。李白曾有诗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说的就是此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