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寒食节的日期是不固定的,一般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今天,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在这一天全家吃炒面。
寒食节的由来传说:
相传当年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
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是哪一天
寒食节一般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或者前两天。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
节日习俗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以上内容参考自百度百科-寒食节
寒食节是几月几日
寒食季节是农历三月的第11天。
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的第15天,清明节的前一天或前二天。今天是节日的第一天,不抽烟,只吃冷食。
在后世的发展中,祭扫、登高、荡秋千、蹴鞠、勾搭、斗鸡等习俗。逐渐被添加进去。寒食节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一度被称为中国最大的民间节日。寒食节是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汉族传统节日。
寒食节的由来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避麻烦,流亡他国19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跟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削股”。重耳努力成为著名的君主“晋文公”。但是介子推不求利,就和母亲隐居到绵山。晋文公下令释放火烧山,以迫使他满足他的山。
介子推不肯出山,最终被火烧死。晋文公感受到了忠臣的忠诚,把他葬在绵山,建了一座庙,并下令介子推死的那天禁火禁寒,以示哀悼。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