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疏一树五更寒什么意思
临江仙·寒柳
作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带渣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蠢信悄弯。
因为冬日的积雪冰层,严寒的风摧残,五更时这株柳树也显得坦唯凄冷萧疏。
《临江仙·寒柳》解
关于纳兰性德疏疏一树五更寒什么意思,总有许许多多可说疏疏一树五更寒什么意思的,总结起来就是三点,第一,家世显赫,是典型的贵族子弟,父亲在朝为官,自己也是康熙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疏疏一树五更寒什么意思;第二,才名显扬,深情缠绵,所作词作多以深情见长,令无数人随之悲叹感慨;第三,英年早逝,有着显赫的家世,又深情,又有才学的一个翩翩贵公子,英年早夭,着实令人扼腕叹息,于是在其原本词作之上更添了一份惋惜之意。
“临江仙”是词牌,“寒柳”是标题,可见写作对象为“柳”,不免让人想到常见的诗歌题材——咏物诗。柳树初春发芽、暮春飞絮、夏天柳条细叶随风飞舞,最是繁盛时节,而“寒柳”又有何美可言呢?是否是“咏物”来“托物言志”呢?
“飞絮飞花何处是”。 “飞絮”是指柳树在暮春的柳絮,白色毛绒绒的一团。“飞花”亦是指柳絮,柳树并不曾开花,所以并未有柳树飞花之说,只有杨花这样的说法。此处这般说,是涉及到古代对柳树的称呼,古人称柳树为“杨柳”,这跟如今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如今“杨柳”意谓杨树和柳树,但在古代只是指柳树,所以此处飞花依然是指柳絮。所以句意为疏疏一树五更寒什么意思:飞絮飞花在哪里呢?
“层冰积雪摧残”。 “层”是重叠的意思,所以此句的意思是说,层层的冰和堆积的雪将其摧残了。所以这一句是对上一句问题的回答。
“疏疏一树五更寒”。 “疏疏一树”是对寒柳的形容,形容一株寒柳孤单疏落的样子。让人可以想见其孤独凄凉落寞之情形桥埋。而这种孤独落寞放在柳树这样的客观物象上似乎并未有值得琢磨之处,那么如此动人的词句和感染人的情感是仅仅在写一株没有情感的树吗?显然不是,此处已经隐隐显露出词作者的个人情感了。“五更寒”是点明时间和环境,五更时分,夜阑珊之时,天气寒冷,在这样环境下的一株柳树,毫无疑问就成为了诗人感情投射的载体了。
这样一株凄冷孤独的寒柳,还有谁会在意呢?怕也只有无私的明月,会一直照耀着它吧,即便是“憔悴”也依然关心着它。“相关”意谓关心。
整个上阙塑造了一个孤独凄凉的寒柳的意象,让人读了不仅心中有忧愁和哀伤,然而,并不是一味的愁苦,出现了一轮无私,仁爱的月亮,不管寒柳的憔悴与否,都依然爱它。
这两句开始转折,由“寒柳”写到了“春山局消散”。
“最是繁丝摇落后”。 “繁丝”是指柳絮,柳絮毛绒绒的白团子不正是丝丝绕绕密密匝匝的丝团起来的一般吗?所以,在柳絮摇落之后,词人的情感也随之转移。
“转教人忆春山” 。“春山”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本意是春天的山峦,因为常把女子的眉毛比作远山,所以经常用来指女子的眉毛。如周邦彦《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吴礼之《雨中花·眷浓恩重》“眉扫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所以此处,词人思念的对象——女子,开始出现了。
“湔裙梦断续应难”。 “湔”是洗的意思,“湔裙”可理解为洗衣服。那么这里的主人公依然是上句的女子,“梦断续应难”是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中梦见洗衣的女子,但是梦被惊扰了,想要把断了的梦续上,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了吧。为什么会梦见女子洗衣呢?这里涉及到一个古代的习俗——上巳节,三月三日上巳节,女人们相约一同到水边洗衣,以为这样可以除掉晦气。古代的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所以疏疏一树五更寒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猜测,可能是词人与女子最初想见是在上巳节吧。
“西风”在古代的诗歌中一般是指秋风,秋风萧瑟,故而常含肃杀之意。此处写“多少”意谓很多,肃杀的秋风有许许多多的恨,于是狂吹乱舞。可是依然吹不弯作者心中女子眉毛的模样。实际上是说,即便是秋风,即便是过去许许多多的岁月,也消散不了女子在作者心中的形象。可见其情深。
通读全词,根据下阙的深情,再去理解上阙的寒柳,便不难发现词中的寒柳,实是词人心桐氏中所念女子的化身,她孤独伫立在寒冷的五更天,而“明月”则是词人自比,不管女子是容颜姣好也罢,是憔悴也罢,都是词人心心念念的对象。
这首词一般认为是纳兰的悼亡之作,词中对于女子的形象并未有细致的描摹,只用了“春山”来代指女子的眉毛,亦可以想见女子在纳兰心中的美好形象,词中也并没有多么浓烈的表示情感的词句,但是深情却无处不在,给人一种表面不动声色,暗地波涛汹涌之感,实为词中极佳之作。
疏疏一树五更寒猜三个数字
疏疏一树五更寒猜三个数字可以是215。疏疏是两个疏字所以是2,一树就是数字1,五更寒就是5。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原文_翻译及赏析
飞絮飞花何处是疏疏一树五更寒什么意思,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清代·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婉约 , 咏物 , 柳树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被厚厚疏疏一树五更寒什么意思的冰雪摧残了。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皎洁疏疏一树五更寒什么意思的明月无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咏的是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咏柳咏柳,开门见山:柳絮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花儿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咦,说柳絮自然应该,毕竟是咏柳,可这个”花儿”是从哪里出来的呢?谁见过柳树开花呢?
明明是咏柳,怎么突然出来个扬花呢?正确的答案是:杨花和柳絮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柳树上飘飞的那种一团一团的白色绒毛,现在还是很常见的。
柳絮为什么又叫杨花呢?这是子从父姓,因为柳树有个别名叫“杨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其实就是“飞絮何处是”,但这里特别用了“飞花”的意象,除了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之外,还因为杨花作为诗词当中的一个意象符号,独有一些复杂的含义。
杨花是一个飘零无助的意象。传说,杨花如果飘落到水中,就会化为浮萍。这个传说细想一下是非常凄凉的,因为杨花本身就是飘零无根之物,好容易在水里落了脚,却又化为浮萍,依然是个飘零无根之物。“飘零无根”至此便有了一种宿命的悲剧感。
看,柳絮(杨花),其命运即便终于能摆脱飘泊无根,也只是沦落泥泞而已,益发可悲。——当然,这都只是附着在柳絮(杨花)之上的文学意象,如果从科学角度说,柳絮其实是柳树的种子,被绒毛包裹着随风飘飞,找地方去生根发芽、孕育新生去了。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容若发问柳絮飘飞生涯的命运归属,自问自答说“层冰积雪摧残”,意思是和“已作沾泥絮”差不多的,只是,“层冰积雪”也是个由来有自的文学符号,在字面意思之外还有其特定的所指。
“层冰积雪”,语出《楚辞·招魂》:“层冰峨峨,积雪千里”,如果联系一下《招魂》的上下文,意义就更加明确了: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层冰峨峨,积雪千里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久兮。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
那么,如果把“飞絮飞花何处是”与“层冰积雪摧残”在《招魂》上下文的背景里联系起来,就会读出新的一层意思:柳絮离开了柳树的怀抱,如同魂魄一般散漫地飞向极北极北的天堂,可那里太寒太冷了呀,为什么你不回来呢?——这时候再来联系一下词题的“寒柳”,咏的是“柳”,为的是“留”。这首词的主题至此而明朗,两个字悼亡。
“疏疏一树五更寒”,“疏疏一树”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意象,此时交迭在一起,却把夜阑、更残、轻寒这些意象付诸于柳树身上,使柳树获得了人格化的色彩,使柳树更加顺理成章地成为词人的情感投射的客体。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递进一层,似在说明月无私,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照耀,一般关怀。貌似在写明月,实则是容若自况:柳树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减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爱疏疏一树五更寒什么意思;伊人就算永诀,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下片转折,由柳树而及女子,由当下而及回忆,是说:最是在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去想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春山,作为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既可以实指春色中的山峦,也可以比喻为女子的眉毛。宋词有“眉扫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是以春山喻眉,以秋水喻眼,而一“扫”一“裁”,是形容女子描眉画眼的可爱的梳妆动作。春山既然可以比喻为女子的蛾眉,便也可以用作女子的代称,容若这里便是此意。由柳叶的形态联想到蛾眉的妙曼,联想到心爱的女子,曾经的故事……
接下来仍是追忆那位女子,即“湔裙梦断续应难”。
湔jian,这里是洗的意思。旧日风俗,三月三日上巳节,女人们相约一同到水边洗衣,以为这样可以除掉晦气。上巳节和清明节隔得不远,所以穆修有诗说“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巳连”。这种户外聚众的日子往往提供给了男男女女们以堂而皇之地偷偷约会的机会。
这首词,曾被那位对纳兰词评价不高的陈廷焯赞为纳兰词中的压卷之作,不知道容若听到了会不会高兴一些呢?无论如何,“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都是性灵之句,非挚情挚性之奇男子无以得之。
纳兰何以有此“憔悴也相关”,“西风多少恨”的伤感情调?清朝气数正旺盛,却有此醒人气的词人和词作,真是可悲可叹可钦啊疏疏一树五更寒什么意思!
这首作品是纳兰集中得后人推誉最力的佳作之一,不但多种选集阑入,陈廷焯甚至作出“言之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之“压卷之作”的崇高评价。“压卷”与否姑且不置论,“言之有物”则可以作点简单分析。
咏物为古典诗词之大宗,而原其宗旨,“物”本是外壳,是媒介,抒情才是本质,是核心。所以咏物之作要求摹写神理而不能徒赋形体,同时还要不粘不离,保持一个恰好的分寸。以此绳衡这首小词,在“层冰积雪摧残”、“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等句刻画出那婀娜杨柳的“寒意”之外,词人更着重“摧残”、“憔悴”、“梦断”、“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情感的抒写,亦将他复杂凄咽的内心感受特别深曲又特别准确地传递出来。写寒柳而字里含情,弦外有音,此之谓“言之有物”。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纳兰性德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罗襟湿未乾,又是凄凉雪。 戎衣不脱随霜雪,汗马骖单长被铁。 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翻译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物陵,疏疏一树五更寒。
这句话翻译为: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高知摧残了。五更时分夜阑戚蚂消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
这句话出自《临江仙•寒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