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发是指多少岁 束发之后是什么年龄称谓

1、束发指15岁。

2、束发指15岁。古人一般不用具体的数字来说出自己或他人的年龄,而是用一种和年龄相关称呼来代替,而束发就是15岁的另一种称谓。之所以会将15岁称为束发,是因为古代男子到了15岁,就会将原来的总角解散,再将头发扎成一束,这时便有了束发的称谓。

3、束发之后便是人们经常听到的“弱冠之年”,它指的是20岁的男子,古代男子20岁表示成年,这时会行冠礼,但是因为没有达到壮年,所以被称为“弱冠”。

束发是多少岁

束发是指15岁。清朝以前的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即为成童;20岁时行冠礼即为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束发”出自《礼记·玉藻》:“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

《大戴礼记·保傅》中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束发之年就可以去大学念书,古时汉族人民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冠礼和笄礼就是改变发式。

古代婴儿生下三个月后,要选择黄道吉日,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剪去的头发长出以后,便不再剪,而是向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

束发是指多少岁-弱冠是指多少岁

所以儿童又叫“童髦”。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扎在头上,一边一束。男孩状如兽角,叫做“总角”,所以孩童时代又叫“总角之时”。

束发之年是指多少岁?

15岁

古人束发之年是指15岁,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在古代,男孩到了束发之年,就可以上大学读书了。在《大戴礼记保傅》中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古时15岁乃成童,称为束发之年,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也就是说不再是孩童,即束发入学。在《大戴礼记保傅》中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男子以二十举行冠礼,即加冠,可从业、从事、为官等矣。古人常指腹为婚,或者说早订婚约,待成年后再成婚。多半以男子十八(或者二十),女子十五(或者十六)。

古时汉族人民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冠礼和笄礼,说穿了,就是改变发式。清代以前,汉族不论男女都是留全发的。婴儿生下三个月后,要选择黄道吉日,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这两小撮头发,男孩留在左右两边,有如牛头;女孩则一前一后,有如马首,叫羁。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 剪去的头发长出以后,便不再剪,而是向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所以儿童又叫童髦。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扎在头上,一边一束。男孩状如兽角,叫做总角;女孩状如树桠,叫做丫头。所以孩童时代又叫总角之时,年幼或地位低的女孩又叫丫头、女娃。

男孩长到二十岁,女孩长到十五岁,就要举行冠礼和笄礼。冠笄之前,要先用筮法来决定日期和加冠加笄的来宾,叫筮日和筮宾。届时,来宾就在一定的礼仪程序中把规定的服饰授予该青年,并为他们取一个字。宾取之字与父取之名,一般都有一定的联系。有了字,也就有了尊称。直到民国年间,如要表示尊敬和客气,都要称对方的字,有如俄国人之称父名。卑者对尊者说话,只能称字,且字之后还要加职衔,或加先生。尊者对卑者说话,则直呼其名,不称字。但是,无论尊卑,自称都不能称字,如果自己称字,便是失礼,也是大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