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的内涵以及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三民主义: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旧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首先揭橥的战斗旗帜。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集团正日益勾结起来。

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这不仅由于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贵族“宰制于上”的封建专制政权,还因为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反满”口号所以具有广泛的动员意义,原因就在于此。避免中国被瓜分、共管的厄运,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外邦逼之”和“异种残之”并列为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的基本原因。“非革命无以救垂亡”,而革命必须“先倒满洲政府”,民族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意义蕴涵于此。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因而,决非“平等的国民所堪受”;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结束“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严重状态。与这种“国体”的“变革”相适应,关于政体的擘划也构成民权主义的重要内容。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主要内容为“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认为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以防止垄断,也能使“公家愈富”,从而促进“社会发达”。在有关资本的课题上,孙中山确认“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须”。他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实业计划》一书就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宏伟蓝图。他把发展社会经济的途径归结为“节制资本”和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即将“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的“大实业”(如铁路、电气和水利等)“皆归国有”,因为这既可“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又得以“合全国之资力”。民生主义实质上是最大限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虽然它涂上了主观社会主义的色彩。

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是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是什么

三民主义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不支持三民主义者的,他们认为三民主义基本上是东抄西凑,自相矛盾,思想极度混乱的产物。

三民主义(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为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组成。旧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代表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利益要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对应民族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国对应政治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平均地权对应社会革命,是孙中山考察欧美各国社会弊病,提出的分配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公平的方案。但是,旧三民主义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在政治革命上并不彻底,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华民国也并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权力,有因人设法之嫌。平均地权也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没有保护工人的利益,故而群众基础十分薄弱,导致后来革命果实被窃取。中华民国也名存实亡

新三民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新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新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高人现身

新三民主义的历史局限性的简单介绍

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主要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局限性:

1、民族主义没有明确地、彻底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2、民生主义的土地纲领不够彻底,不是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采取改良的办法,即核定地价,没有和农民的土地要求联系起来。

新三民主义即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提出的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中国国民党方面始终坚决否认曾有“新三民主义”这个概念存在过,他们认为孙中山至死只有一个三民主义。

三大政策的局限性:

1、在联俄问题上,强调以俄为师,但又反对苏化。

2、在联共问题上,虽然认识到中共在革命中的作用,但又不完全信任中共,甚至对中共还存在偏见、防范心理,一方面联共,另一方面又反对平等联合,强调服从三民主义。

3、在扶助农工问题上,孙中山既主张扶助农工,又宣扬阶级调和。

三民主义的提出有何进步意义?,有何局限性???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进步性: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局限性:它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注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请问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局限性?

由于时代和阶级新三民主义的历史局限性的局限新三民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同盟会纲领存在着缺陷,它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民主义纲领: 首先,它没有正面的、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实现民族独立的口号,没有把斗争锋芒直接对准帝国主义,相反,却对帝国主义抱有某种程度的幻想。 其次,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同时,也没有明确的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第三,它缺乏明确的足以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力量的土地革命纲领,也即缺乏彻底的反封建的纲领。政纲中虽提出“平均地权”的口号,但没有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因此列宁也说它是“如此漂亮而又如此模糊的经济革命”。